每日一則小故事:品味“無”
每日一則小故事:品味“無”
有時,“無”比“有”更有韻味,比如賈島的《尋隱者不遇》:“松下問童子,言師采藥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處?!睕]見到人,卻使讀者的想象云海茫茫,無邊無際,深得“遠龍無爪”之妙。再如王維的《鹿柴》:“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返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?!睙o人的感覺,比有人更加豐富、有韻味??梢?,“無”是一種不尋常的境界。
大書法家蘇軾說:作書應當“無意于佳”,才得天趣。大畫家石濤說:無法而法,乃為至法。文學大師巴金說:寫作的最高技巧是“無技巧”,把心掏給讀者。圍棋大師吳清源說:真正的圍棋,沒有定式。棋手說:對弈的最高境界是“盤前無人”。戲劇家說:此時無聲勝有聲。武學家說:無招勝有招。智者說:心無物欲,便是秋空霽海。禪師說:若無閑事掛心頭。便是人間好時節(jié)。六祖惠能說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佛說:佛所修的就是“無我”和“無心”。老子說: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莊子說:至人無夢。圣人無妄念,所以不會做夢。君子說:人到無求品自高。革命家說:心底無私天地寬。
最奇的是,姜太公的魚鉤無鉤,在魚竿上懸一根針,吟道:“寧向直中取,不向曲中求。不為錦鱗設(shè),只釣王與侯。”他沒有釣到魚,卻釣到了周文王,風云際會。開創(chuàng)了800年的周朝。最妙的是,陶淵明的琴上無弦,他飲酒微醺時,手在空琴上撫幾下。說:“但得琴中趣,何勞弦上聲?”他真是一位識趣的人。在哲學已“無”是萬物的起源;在美學上,“無”是無限的想象;在心靈上,“無”是沒有牽掛的逍遙;在人生境界上,“無”就是對自我的超越了。